11月26日,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内,“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正如火如荼。来自内蒙古鄂尔多斯(600295,股吧)杭锦旗独贵塔拉镇叨图七社的69岁蒙古族老人陈宁布,在观展时被正在现场的媒体“堵”住。
“库布其沙漠以前穷得很、苦得很,没水、没电、没路,跟外界基本隔绝。我一家六口,守着草场靠天吃饭,只能勉强填饱肚子。”陈宁布向《证券日报》记者打开了话匣子。
在他身后,还有4位此行同伴——高毛虎、张向前、斯仁巴布夫妇。斯仁巴布夫妇还特意穿上了蒙古族服饰,也引起现场其他游客注意。
5位农牧民,都来自库布其沙漠——那个30年前荒芜凄凉、今天处处绿洲的库布其沙漠。他们有的种树,有的种甘草,有的做光伏,从以前的“靠天吃饭”到今天的“靠沙吃沙”,实现了脱贫致富。
可以说,亿利集团的治沙扶贫模式不仅改善了沙漠生态,还改变了牧民的人生。
从“靠天吃饭”到“靠沙吃沙”
治沙扶贫助超10万人脱贫
牧民们的生活起变化,还得从库布其治沙事业说起。一家在沙漠深处小盐厂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企业——亿利集团,在各级政府支持下,从1988年开始,着手对库布其沙漠进行生态修复,并不断完善生态产业化布局,实现“沙漠经济”。
数据显示,亿利集团迄今已完成了1/3库布其沙漠的治理,约等于1个上海市,同时建成了七星湖旅游景区、牧民新村牧家乐,光伏发电、甘草制药、炭基化肥、牛羊养殖等一批重大项目,带动库布其与周边沙区10.2万人脱贫致富。
可以说“靠沙吃沙”,让沙漠深处的陈宁布、高毛虎、张向前、斯仁巴布夫妇们,开始改写人生。
斯仁巴布夫妇2006年住进牧民新村,离七星湖景区只有七公里到八公里远。夫妇俩开动脑筋,做起了牧家乐。一开始只是做餐饮,后来慢慢做大,现在承包了“一沙两湖”沙漠越野项目,越做越红火。
据介绍,亿利集团库布其生态产业治沙扶贫模式,让900多万亩沙漠变成绿洲与良田,让库布其沙漠所在的杭锦旗成功摘掉了国家级贫困县和自治区级贫困县的帽子。比如,有3000多名农牧民把151万亩荒弃沙漠转租给治沙企业,成为“地主”,人均收入16.6万元。另有93万亩农牧民承包的沙漠入股治沙企业,按固定比例分红。沙区农牧民还积极参与治沙产业,实现了从农牧民到产业工人的转变。仅在沙漠治理中,亿利在库布其就先后组建232个治沙民工联队,5820人成为生态建设工人,人均年收入达3.6万元。
张向前在参与库布其种树治沙的过程中成为民工联队队长,现在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上。另外,从2014年至今,他还承包了光伏组件安装工程,在亿利库布其清洁能源事业中获得回报。
亿利集团有关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整个亿利集团的产业发展过程中,农牧民一直作为参与主体,他们多元化地参与到了亿利产业发展的各个链条中去,同时实现了精准化的脱贫。
沙漠生态大幅改善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今年4月份,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全面的部署。其中,提出了确保2016年-2020年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1000万公顷,建立和巩固以粮草植被为主体的沙区生态安全体系等目标任务。
据了解,亿利集团在库布其创造了一系列世界领先的治沙技术,研发了沙柳、柠条、杨柴、花棒等收集了1000多种耐寒、耐盐碱、耐干旱的种子,培育并大规模成功应用了238种。建成了中国西部最大的沙生灌木及珍稀濒危植物种质资源库,创新了气流法植树、无人机植树、智能生态机器人(300024,股吧)、甘草平移栽种等 100 多项沙漠生态技术成果,开创了豆科植物大混交植物固氮改土等 100 多种沙漠生态工艺包。
亿利集团做到了成规模地、持续不断地对沙漠区域生态进行综合的改善。
截至2017年,亿利集团共治理、修复沙漠910万亩,固碳1540万吨,涵养水源243.76亿立方米,释放氧气1830万吨,降水量大幅增加。生物多样性极大恢复,其保护产生价值3.49亿元。生态资源逐步恢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京津冀地区和我国北方沙尘天气大幅减少。
上述人士还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亿利集团通过市场运作、企业投资,库布其沙漠在生态治理的同时,也逐步形成了生态修复、生态牧业、生态健康、生态旅游、生态光伏、生态工业六位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生态产业体系。治沙造林、修复改造沙漠土地、循环经济开发等,不仅使生态环境极大改善,而且沙漠土地价值大幅提升,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有什么新鲜事想告诉大家?
©2016 中国生态网版权所有 网址:http://www.zgstmh.com 备案:蒙ICP备160040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