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态产业 >“三大法宝”带动凤鸣经济增长

“三大法宝”带动凤鸣经济增长

2018-01-27| 发布者: |来源:

摘要: 我们凤鸣乡有三大法宝:藤椒、茶叶、六月雪梨,这是我们生态致富的秘诀。”实践团队在调研凤鸣乡顶峰村时,一位村民这样说到。 据当地负责人介绍,凤鸣乡着力发展1150亩藤椒基地、2340亩茶叶基地、1070亩雪梨基地,以生态产业带动经济发展...

我们有三大法宝:藤椒、茶叶、六月雪梨,这是我们生态致富的秘诀。”实践团队在调研凤鸣乡顶峰村时,一位村民这样说到。

据当地负责人介绍,凤鸣乡着力发展1150亩藤椒基地、2340亩茶叶基地、1070亩雪梨基地,以生态产业带动经济发展,对当地的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顶峰村已经率先完成了贫困村整体摘帽。“目前采取了‘合作社+公司+农户’的产业模式,村民们把自家的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同时也选择在这里干活,种出来的藤椒、茶叶等就由合作社负责销售,最终收获的经济效益则由村民共享,这样一来,大家的日子也就渐渐富起来了。”

实践团队成员了解到,近年来,国家给予凤鸣乡生态产业大力扶持,雨城区出台的“退耕还林”政策也带来了许多补贴,再加上村民个人集资,从而形成了由合作社牵头、村民共同参与的产业发展格局,给当地脱贫工作注入了强劲的经济动力。

在“千亩藤椒”产业基地前,实践团队成员访谈了一些农户,了解到目前藤椒基地的发展情况。藤椒产业凭借技术门槛低、土壤要求小、投资收益高等特点,成为凤鸣乡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也是这里的一大生态优势。而顶峰村村民还自发创立了藤椒种植专业合作社,逐年增产、约4年进入稳产期的藤椒产业,可创造近2000万元的经济效益,惠及了当地贫困户130多人。

“不只是藤椒,其实有些组的茶叶种得更多一些,这主要看那里的实际规划情况。有时候茶叶的销售渠道要更广一些,愿意收购的企业也要更多一些。”据了解,栽植面丰富、产业链完整的茶叶基地,以及注册了“津顶”品牌商标的雪梨基地,也是凤鸣乡生态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的法宝。

 


瓶颈:管理模式亟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凤鸣乡的生态产业发展并非尽善尽美,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不仅有卓著的成效,也面临着一些发展瓶颈。其中,合作模式的落伍和僵化,逐渐成为阻碍当地生态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以前是吃不饱肚子、养不起家,现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了,但是像我们乡下的政策落实和制度改革,却迟迟跟不上我们农民的实际需要。所以国家说现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个提法很准确啊。”在综合服务社门前,一些老爷爷向实践团队成员介绍起当地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

合作社成立之初,确实给农户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可观的收益。然而,随着市场供需情况的变化,合作社在组织管理、整合资源、拓展销售渠道方面的问题尚未得到更好解决,原有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实需要。

“国家政策确实好,但村里面的资源分配有时候并不合理。荒地里面种梨儿,水田里面栽茶,这些情况都会导致我们的产量提不上去。”各品种种植散乱、不系统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供不应求的困局,再加上销售渠道比较单一,当前凤鸣乡的生态产业的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亟待调整转型,以期突破产业发展的市场瓶颈。

 



创新:全面小康路上的致富前景

生态产业改革,既是改革春风的形势之利,也是市场环境考验下的严峻课题,关乎每一个农户的切身利益,这就需要政府乘势而上、积极作为。

当实践团队第二次来到凤鸣乡时,将前期调研的情况跟乡政府作了一次交流。“正如你们看到的,这些年凤鸣乡脱贫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绝大多数村民依托国家政策扶持和合作社管理经营,实现了增产增收,应该说总的情况是好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发展就会碰到发展中的问题,藤椒也好、茶叶也好、六月雪梨也好,合作管理模式上的不完善,经营理念上的不协调,都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改革课题。”

工作人员表示,政府正在通过改革机制、盘活资产、完善经营等方式,充分利用生态产业资源的巨大优势,更好解决“空壳村”的实际问题,以新的思路和举措继续保持全乡集体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凤鸣乡一定会把握机遇、锐意改革,把生态产业继续搞好,让农户们的生活越过越富,与全省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此次调研实践,紧紧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考察了雅安凤鸣乡生态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的情况。之后,实践团队将整理考察材料,并把调研报告和建议反馈给当地政府,以供参考。

队员们总结道:“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是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两件利器,应当同时发挥作用、相得益彰。以凤鸣乡为代表的乡镇,只有顺应改革大势,呼应市场需求,把当地的生态优势进一步地挖掘出来,不断满足村民们的实际期待,才能打造起自己的生态品牌,从而将绿色形象推向全社会,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凤鸣乡有三大法宝:藤椒、茶叶、六月雪梨,这是我们生态致富的秘诀。”实践团队在调研凤鸣乡顶峰村时,一位村民这样说到。

据当地负责人介绍,凤鸣乡着力发展1150亩藤椒基地、2340亩茶叶基地、1070亩雪梨基地,以生态产业带动经济发展,对当地的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顶峰村已经率先完成了贫困村整体摘帽。“目前采取了‘合作社+公司+农户’的产业模式,村民们把自家的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同时也选择在这里干活,种出来的藤椒、茶叶等就由合作社负责销售,最终收获的经济效益则由村民共享,这样一来,大家的日子也就渐渐富起来了。”

实践团队成员了解到,近年来,国家给予凤鸣乡生态产业大力扶持,雨城区出台的“退耕还林”政策也带来了许多补贴,再加上村民个人集资,从而形成了由合作社牵头、村民共同参与的产业发展格局,给当地脱贫工作注入了强劲的经济动力。

在“千亩藤椒”产业基地前,实践团队成员访谈了一些农户,了解到目前藤椒基地的发展情况。藤椒产业凭借技术门槛低、土壤要求小、投资收益高等特点,成为凤鸣乡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也是这里的一大生态优势。而顶峰村村民还自发创立了藤椒种植专业合作社,逐年增产、约4年进入稳产期的藤椒产业,可创造近2000万元的经济效益,惠及了当地贫困户130多人。

“不只是藤椒,其实有些组的茶叶种得更多一些,这主要看那里的实际规划情况。有时候茶叶的销售渠道要更广一些,愿意收购的企业也要更多一些。”据了解,栽植面丰富、产业链完整的茶叶基地,以及注册了“津顶”品牌商标的雪梨基地,也是凤鸣乡生态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的法宝。

 



瓶颈:管理模式亟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凤鸣乡的生态产业发展并非尽善尽美,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不仅有卓著的成效,也面临着一些发展瓶颈。其中,合作模式的落伍和僵化,逐渐成为阻碍当地生态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以前是吃不饱肚子、养不起家,现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了,但是像我们乡下的政策落实和制度改革,却迟迟跟不上我们农民的实际需要。所以国家说现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个提法很准确啊。”在综合服务社门前,一些老爷爷向实践团队成员介绍起当地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

合作社成立之初,确实给农户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可观的收益。然而,随着市场供需情况的变化,合作社在组织管理、整合资源、拓展销售渠道方面的问题尚未得到更好解决,原有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实需要。

“国家政策确实好,但村里面的资源分配有时候并不合理。荒地里面种梨儿,水田里面栽茶,这些情况都会导致我们的产量提不上去。”各品种种植散乱、不系统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供不应求的困局,再加上销售渠道比较单一,当前凤鸣乡的生态产业的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亟待调整转型,以期突破产业发展的市场瓶颈。

 



创新:全面小康路上的致富前景

生态产业改革,既是改革春风的形势之利,也是市场环境考验下的严峻课题,关乎每一个农户的切身利益,这就需要政府乘势而上、积极作为。

当实践团队第二次来到凤鸣乡时,将前期调研的情况跟乡政府作了一次交流。“正如你们看到的,这些年凤鸣乡脱贫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绝大多数村民依托国家政策扶持和合作社管理经营,实现了增产增收,应该说总的情况是好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发展就会碰到发展中的问题,藤椒也好、茶叶也好、六月雪梨也好,合作管理模式上的不完善,经营理念上的不协调,都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改革课题。”

工作人员表示,政府正在通过改革机制、盘活资产、完善经营等方式,充分利用生态产业资源的巨大优势,更好解决“空壳村”的实际问题,以新的思路和举措继续保持全乡集体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凤鸣乡一定会把握机遇、锐意改革,把生态产业继续搞好,让农户们的生活越过越富,与全省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此次调研实践,紧紧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考察了雅安凤鸣乡生态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的情况。之后,实践团队将整理考察材料,并把调研报告和建议反馈给当地政府,以供参考。

队员们总结道:“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是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两件利器,应当同时发挥作用、相得益彰。以凤鸣乡为代表的乡镇,只有顺应改革大势,呼应市场需求,把当地的生态优势进一步地挖掘出来,不断满足村民们的实际期待,才能打造起自己的生态品牌,从而将绿色形象推向全社会,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


最新评论

有什么新鲜事想告诉大家?

评论

支付方式

  • 支付宝
  • 银联
  •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
    首页|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生态热点

    ©2016 中国生态网版权所有 网址:http://www.zgstmh.com 备案:蒙ICP备160040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