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国家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何军一行四人来石门雄黄矿调研评估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情况,省、市环保部门、中科院专家及石门县政府相关领导陪同调研。
据悉,中科院地理所于2014年开始试种蜈蚣草,建成200亩蜈蚣草修复示范区,经过两年多的修复,示范区内土壤砷含量由49.5mg/kg下降到37.9mg/kg,土壤砷含量降低了23.4%,并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砷污染治理技术体系,为土壤修复工程全面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石门典型区域土壤污染综合治理工程(一期)项目于2017年10月开工建设,主要针对雄黄矿区周边受砷污染的4476亩农田进行修复,采用蜈蚣草—活化剂强化修复以及蜈蚣草—柑橘间作修复技术。中—轻度污染农田土壤修复区1011亩,采用水稻(玉米)—钝化剂阻隔修复中—轻度污染农田安全利用区1017亩,实施生态补偿,发放低污染物含量农业投入品2448亩。其配套产业园建设占地面积66000平方米,建设内容包含种苗工厂化智能繁育、收获物安全处置、中控区、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等。经过石门县全力推进实施,现已完成总工程量的85%。
调研组一行调研考察了雄黄矿土壤污染治理施工现场后,对石门县土壤修复治理形成的先进经验及技术成果给予了高度肯定。石门县政府副县长龚云林表示,石门县是国家六个先行区常德市先行区的主体项目区,按照基础工作先行、污染防治先行、防控体系先行、技术路径先行、治理示范先行“五个先行”原则,我们将依托土壤修复(一期)成果和经验,全力推动雄黄矿土壤修复工程深入实施,树立运用蜈蚣草萃取技术修复污染土壤的标杆,创建土壤修复可复制、可推广先进模式,继续申报并完成国家土壤污染修复二至五期项目,圆满完成土壤修复任务。
有什么新鲜事想告诉大家?
©2016 中国生态网版权所有 网址:http://www.zgstmh.com 备案:蒙ICP备160040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