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口县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立足自然生态优势,深入实施“一业带三化”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生态特色产业,释放绿色生态红利,推进实现百姓富、生态美,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路子。
筑巢引凤穷旮旯变聚宝盆
连日来,在闵孝镇新田村化搞坪养殖场,10多名工作人员正忙前忙后,配中药、熬姜汤……准备着迎接新一批700头猪苗的到来。
该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新田村委会主任龚文笔向笔者介绍,该养殖场于2016年11月份建成投产,面积4800平方米,生猪存栏2068头,目前已是第三批。
据了解,2016年以来,江口县加大与铁骑力士牧业科技的合作力度,按照“公司+基地+村集体+农户”“公司+代养户+贫困户”等发展模式,由政府利用产业扶贫资金投资建圈,由铁骑力士提供优质猪苗、技术培训和销售等,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造血”功能。
“这个模式好,既为我们解决了致富难题,又没有太大的市场风险,还能实现企业、村集体、农户多方共赢。”该县畜牧局局长杨再坤说。
截至目前,在铁骑力士的带动下,该县先后建成展民和坪槐、德旺桐子坳、桃映妙石、双江槐枫等30余个生猪代养基地,全年出栏量6万头以上,与487户1476人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户均增收1200元以上。
近年来,江口县围绕生态茶、中药材、食用菌、猕猴桃和冷水鱼等特色主导产业,先后引进了屈臣氏、贵茶、铁骑力士、常青国际和东亿集团等一批优强企业落地生根。
植绿增收好风景变好钱景
这山茶飘香,那山种茶忙。4月6日,怒溪镇骆象村生态茶叶基地里,人头攒动,百十来号务工人员正忙着采茶、种茶,不时传来清脆的采茶歌声,好不热闹。
“我一共种植茶叶6亩,每亩每年收入约4500元,加上一年在茶厂的劳务费,全年收入约5万元。”肖家组精准扶贫户张群保谈起种茶增加的经济收入,心里乐开了花。
当下采茶正忙,在骆象茶厂收购处,茶农们排着队把新采的茶青过称,领取工资。“采芽茶的话,一天可以采两三斤,采这个一芽一芯的话,一天能采二三十斤,一天下来能有百十来块钱的收入。”到茶厂务工的村民刘爱花说。
贵州江口梵净山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公司茶叶基地每年用工达6000个以上,带动了全村群众就近就业,每年仅该公司的劳务支出一项就达70万余元。
该村自2007年开建茶园以来,先后共建成规模以上茶园15处,茶园总面积已达1.5万亩,可采茶园面积7500多亩,同时建有茶叶加工厂4家,年产量可达500吨,可提供长期就业岗位600余个,带动精准扶贫户300余户。
不仅如此,该村还发挥自身优势,坚持绿色先行,以茶为媒,做足“茶”文章,以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乡村旅游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提质增效,致力打造集休闲、观赏、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旅游景点,让游客感受到农家田园的美好风光,做到品质与品牌同步,群众增收与产业发展并举。
骆象村只是该县发展绿色优势产业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该县立足大生态、聚焦大扶贫,大力培育绿色产业,壮大绿色经济,推进绿色崛起,释放绿色红利,做好做足“山水文章”,巧打“生态牌”,厚植“致富绿”,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成为群众的致富靠山。
兴村富民空壳村变实体村
“净河净河,村寨空壳,老弱病残,守着穷窝。累死累活,收成不多,找个媳妇,准会跑脱。”眼下走进德旺乡净河村,怎么也想不到几年前竟是这样的窘境。
净河村地处梵净山西麓,距离德旺乡集镇6.9公里。该村水丰物茂、土地肥沃、环境优美。然而多年来,该村群众守着富饶的土地却过着穷日子。全村609户2521人中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73户614人,属省级三类贫困村。
近年来,该村按照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和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发展理念,积极探索“民心党建+‘三社’融合促‘三变’+春晖社”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开启了富美蝶变。
从2013年探索发展吊瓜产业开始,该村先后成立了江口县净河生态农业发展扶贫专业合作社,引进贵州浦发经济果林专业合作社、贵州梵净山丰源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和贵州东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三家企业,通过流转群众土地1680亩,采取“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建成了冷水鱼养殖基地180亩、精品水果基地1500亩。
“多亏了村里搞产业,我家生活才有了转机,现在我在养鱼基地里上班,主要就是负责喂鱼,每个月工资收入1800元。同时我还把土地和‘精扶贷’入股到了公司,年底保底分红有4000元,按照这个算法,今年我家至少也有2.5万元的收入,脱贫完全没问题。”蔡国群乐呵呵地说道。
强基固本组织力变生产力
“快看,好厚的一层蜂蜜,今年的集体经济一定会有个好的收益。”来到半山腰上的闵孝镇长岗岭村蜜蜂养殖基地,正打扫蜂箱卫生的贫困户刘政权喜出望外。
长岗岭村位于江口县、石阡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三县交汇处,地处偏远,土地贫瘠,贫困程度深,不仅是该县9个深度贫困村之一,还是2017年全省后进村党组织整顿对象。
“因为穷,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选择外出打工了,剩下来的大多是老人孩子,没办法的才留下来。”说起村里的基本情况,该村下派党支部书记胡世华倍感无奈。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结合村情实际,胡世华按照“抓党建、谋发展、聚人心”的工作思路,着力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组织优势,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才是出路。”胡世华说。
通过支部领办合作社方式,该村先后发展蜜蜂养殖200多桶,养殖肉牛200头,养殖石蛙2000余平方米,林下养鸡4000羽,种植油茶320亩,黄金蜜李200亩,覆盖贫困户140户454人,带动贫困户就业120余人。
该村坚持党建工作与精准脱贫双推进,狠抓“两委一队三个人”作用发挥,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富民产业、改善人居环境,一举摘掉了“后进村”和“贫困村”两顶帽子,成为全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村。
去年来,该县以提高组织力为重点,深入推进强基固本三年攻坚行动,创新实施“六亮、七化、十个一”基层党建工作路子,强化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让群众富在产业链上。
有什么新鲜事想告诉大家?
©2016 中国生态网版权所有 网址:http://www.zgstmh.com 备案:蒙ICP备16004039号-1